当前位置: 首页  >> 智能环球  >> 查看详情

依靠AI生成的内容,能够随心使用吗?

来源: 新华网   日期:2025-02-21  责编: 殷绪江  
分享:
   近日,DeepSeek凭借其高超的“深度思考”能力在一夜之间收获诸多拥趸。一些用户在与之几轮对话后,迅速“触类旁通”,让其为自己撰写“年度工作总结”或者“会议发言材料”。事实上,早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诞生时起,就有人尝试利用它们撰写“爽文小说”,或者生成短视频,以此赚取流量。
  那么,通过这些方式生成的内容真的能够随心使用,甚至贩售牟利吗?业内专家认为,通过AI生成的内容存在相应的版权风险,试图用AI“走捷径”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有可能付出巨额违法成本,因此需谨慎使用。
  AI“生成热”背后有隐忧
  “林深把最后一件T恤塞进行李箱时,窗外正飘着细雨。十六平方米的出租屋里,霉斑在墙角蔓延成地图,老式空调发出苟延残喘的嗡鸣……”
  你恐怕很难想象,这样一段文字是由AI根据记者要求,自行生成的。在这“开篇”内容之外,还有千余字的剧情桥段,描绘了一个普通人“逆袭”成为职场精英的故事。
  事实上,除了代劳撰写小说外,一些大学生早早发现了AI的潜力,偷摸利用AI为自己撰写学术论文。由于AI撰写的论文素材有不少来源于公开的文献资料,这不仅给使用者带来剽窃的隐忧,还增加了知识产权纠纷风险。因此,国内多所高校已经启用技术工具,去除论文中的“AI味”。
  在利用AI大搞“创作”背后,由此衍生的版权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2024年2月,备受关注的“奥特曼案”在广州互联网法院作出判决,法院认定被告人工智能平台构成著作权侵权,并判令赔偿权利人的损失。
  在该案中,由于AI平台方生成的“奥特曼”绘画形象与享有奥特曼著作权的奥特曼形象构成实质性近似,且该平台通过销售会员及“算力”等增值服务获利,故而侵害了权利人对奥特曼作品享有的复制权、改编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为了防范由AI生成内容导致的侵权风险,一些平台也上线了AI检测功能。抖音平台借助AIGC识别模型等相关技术,结合人工识别,对判定为疑似AI生成的内容,会打上“疑似使用了AI生成技术,请谨慎甄别”的标签;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上线了自主声明功能,提醒用户自主声明其上传内容是否为AI生成,并对疑似AI生成内容进行检测和提醒;网络文学平台阅文集团也采取技术措施,用以检测作者上传的“AI水文”,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反对部分作者利用AI生成低质量且无意义的作品。
  “复制”还是“创作”?法律风险要重视
  利用AI作为创作辅助,需要注意哪些法律风险?
  即使使用公开资料进行AI训练,也可能产生侵权风险。“AI生成的内容可能是有原型的,而这个原型有可能拥有版权方。”长期从事AI领域研究的清华大学教授沈阳认为,相较于使用公开资料进行模型训练,使用自有数据所造成的侵权风险相对更低,但仍要留意相关训练语料的版权来源。
  即使是用户作为自然人“指导”AI生成相关内容,也可能不享受著作权利。“AI生成的内容是否有版权现在是‘世界性难题’。”世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新锐告诉记者,从现有司法实践看,由AI生成的内容是否享有著作权利还要看该内容是否融入了用户的“独创性思维”。加之因AI生成内容的过程涉及软件开发者、所有者、使用者等多方主体,即便这些生成内容本身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其版权应归属哪一方同样是目前各界争论的焦点。
  即使不输出生成的内容,但AI在未经许可下使用了具有版权的训练语料,也可能造成侵权。从全球其他地区业已出现的案例来看,一些版权所有者认为,AI大模型在公开网络中擅自使用其版权内容,在“抹除署名和来源后”进行机器训练,也是一种侵权行为。在王新锐看来,此种行为性质的裁定应考虑其是否为“合理使用”,以及相关版权内容是否被用于商业目的。
  此外,由于各国在司法实践中对AI侵权的认定标准不一,这也给我们的AI大模型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带来挑战。如何避免因司法体系和社会文化差异带来潜在的侵权隐患,值得AI大模型的所有者思考。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AI健康发展
  放眼人类发展史,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原有的社会观念和法律制度带来深刻影响,这就需要人们在享受技术创新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之余,尽快适应和完善相关规则。2024年,国家网信办出台《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在生成合成内容的文件元数据中添加隐式标识”,而“文件元数据”即用于记录该文件的来源、属性、用途和版权等内容。
  王新锐等法律界专家建议,AI大模型的所有者在进行机器训练时,要识别和审查训练语料的版权来源,对于有明确版权方的素材,应事先获得其授权许可;对于独创性较为显著、商业价值较高的素材,尤其要予以重点关注。同时,建立AI生成内容知识产权的合规审查流程,完善面向公众和版权人的投诉举报处理渠道,尽可能降低AI生成内容的侵权风险。
  针对一些用户过分仰仗简单提示词,随意将AI生成内容用于商业目的,造成侵权。沈阳建议,一方面用户要谨慎将AI生成内容用于商业目的,另一方面,如用户想要将AI生成内容赋予知识产权,需融入自己的独创性提示词内容,在不侵犯他人IP和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通过相应渠道进行知识产权声明,以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林秀芹建议,有关部门可根据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结合国际通行做法,明确AI领域“合理使用”的内涵外延,为AI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引导相关企业有序参与国际竞争。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科技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科技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科技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1978751725@qq.com 
本网公告
环球科技网从不发布负面新闻资讯,也绝不会发布负面信息。如发现负面信息链接请甄别是否为环球科技网所发。
本网系北京伯乐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主办、所有。本网唯一域名(www.hqkjw.cn),其它域名链接均为假冒。望广大网民及企业主认真甄别。


咨询、采访、合作、投稿等请致电:13911566744(含微信)

     
 
 


 

相关文章

  • AI加速接入生活 究竟会带来什么 AI加速接入生活 究竟会带来什么 2025-02-21 10:18:27

       DeepSeek在多家医院完成本地化部署;微信测试接入DeepSeek;部分地区政务系统已接入……众多行业产业与DeepSeek“联姻结对”的消息接踵而至,令人不禁想问:AI正在加速接入我们的生活,究竟会带来什么?    国家治理教研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翟云指出... [阅读]

  • AI等技术助中企提高海外高端市场竞争力 AI等技术助中企提高海外高端市场竞争力 2025-02-21 10:15:52

       随着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席卷全球,海外市场相关消费不断升级,中国厂商正通过加持创新技术提升高端市场份额,并推动全球供应链升级和海外品牌塑造。    海外媒体关注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跃迁,通过AI等智能技术加持,中国品牌正重塑全球竞争力。彭博社援引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马永哲观点说:&ldquo... [阅读]

  • 从小红书破圈到DeepSeek崛起 中国互联网创新的国际突围路径 从小红书破圈到DeepSeek崛起 中国互联网创新的国际突围路径 2025-02-21 10:01:57

       从社交平台小红书的破圈,再到人工智能领域DeepSeek(深度求索)的技术突破,近期中国互联网产品频频成为焦点。尤其DeepSeek以媲美ChatGPT的性能、开源模式、低成本优势震动全球。外媒纷纷感慨:“中国企业出人意料实现了赶超”“中国有可能让人工智能变得更便宜、更容易被每个人使用&rdquo... [阅读]

  • DeepSeek,激荡AI行业的“一股清流” DeepSeek,激荡AI行业的“一股清流” 2025-02-21 10:00:10

       近期,外媒纷纷将聚光灯投向中国初创企业深度求索公司,其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AI)大语言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凭借“好用、开源、免费”三大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烈反响。这一创新成果不仅在中国本土大放异彩,更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乃至全球科技界激起了广泛讨论并受到高度评价,被视... [阅读]

新闻排行榜